名家介绍
艺术指南
新闻动态
书画知识
《重庆晨报》刊发作家罗安会的文学作品《头道河赶早场》
来源: | 作者:重庆书画艺术网罗安会 | 发布时间: 2024-11-14 | 117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头道河赶早场


罗安会


去江津四面山头道河赶早场虽过去多时,回忆起来却还是别有一番情趣。

赶场的头天晚上,老伴就安排布置了工作,说明早你去赶早场,买点果蔬土货回来,因为小外孙女和女儿放假要上山来。我自然爽快应承下来,赶早市可是我极喜欢的活动。

次日一大早,外地上班的女儿也打来电话:“爸爸,今天要买点嫩苞谷哟,又香又甜又糯的那种哈!”外孙女也在电话那头叽叽喳喳:“外公,还要买蘑菇、竹笋、猕猴桃哈……”“好嘞!”我兴冲冲拿笔,在纸条上一一记下。

退休后,我和老伴爱去四面山头道河避暑,在森林中尽享夏日清凉。空气清新凉爽的四面山,吸引着许多城里人远离火炉炙烤,前往深山小镇享受森林“氧吧”。

农贸市场在头道河半山腰的山坳中,地势开阔,离四面山景区大门仅300多米。一条柏油路绕市场环山而行,山上山下被层层叠叠的小区环绕着,成为人气旺盛的闹市。小镇仍保留着农历一四七赶场的习俗,逢场这天,十里八乡的山民满怀丰收的喜悦,背篼背着、竹筐挑着大山恩赐的蕨菜、蘑菇、竹笋等山珍野味和五谷杂粮,带着自家养的土鸡土鸭,三三两两迎着晨光翻山越岭赶到市场。市场里人流如织,摊主与顾客虽不知姓名,但早已形成一种信任与默契,讨价还价中透着亲热劲儿。此情此景,勾起我的回忆。

50多年前,我还在当知青,公社派我去头道河运木材。那时的头道河人称“夹皮沟”,除了供销社、伐木场职工,原住山民不足100户。逢场天,天刚亮,山里人便把山货肩挑背扛运来,只求换点盐巴钱。山民们穿得破破烂烂,边卖山货边吃冷洋芋、苞谷粑充饥。听伐木工人说,多数山民每天仅吃两顿饭,生活苦得很。那时赶场的人也少,闲逛时,我见野生天麻才一块多钱一斤,于是就买了1斤回家,没想到歪打正着治好了母亲的头痛病。

1994年国家禁止砍伐林木,四面山成为风景区。我也作为个体工商户跑到头道河承包经营了一家宾馆,夏天生意不错,每天住店游客有近百人。当时的市场在头道河的小街上,山民们天刚亮就在屋檐下或蹲或坐,边吃馒头稀饭边等买主。因宾馆生意需要,采买量较大,我居然成了市场上的“大老板”。

后来随着景区发展,头道河炊烟袅袅,烟火气十足。而今,已古稀之年的我仍对四面山情有独钟,老两口买了避暑房,过起了“候鸟”生活。

其实,听说女儿和外孙女要上山避暑,就算老伴不安排任务,我也会主动去镇上赶集的。这会儿,我拉着小拖车刚到市场,就听“高山雪梨”“四屏猕猴桃”“深山绞股蓝茶”的叫卖声此起彼伏,市场里人声鼎沸,山民早已将嫩苞谷、洋芋、茄子、豇豆等鲜嫩时蔬摆好,任人选购。

拿出记好的纸条,我依单购买。头上包着汗帕的老头见我眼熟,笑着说:“兄弟,买蕨菜吧,这是山菜之王,营养丰富哟!”这老头还会打广告呢,我暗笑。老头继续打广告,“我儿子昨天在大山里摘的,很难买得到哟。”于是我高高兴兴花钱买下一斤。

卖嫩苞谷的很多,一中年妇女大声招徕:“嫩苞谷,老幼皆宜,价廉物美。”我赶紧挤过去,按外孙女的要求选了5斤多米粒小、指甲能掐出浆的嫩苞谷,17元,扫码付款。在另一个摊位,我选了一块色泽金黄的老腊肉,这是山民在土灶上熏烤的,香味十足……不一会,“战利品”便装了满满一拖车。

忽然,一卖竹筲箕的中年人高声喊我:“老罗,你是我恩人哦,送一个筲箕给你用。”见我一脸茫然,中年人笑着揭开谜底:“当年你开宾馆,我和父亲在街上卖洋芋,父亲突然昏过去,多亏你出手救助。你还买了我们的洋芋……”哦,我想起来是有这么回事。“嗨,小事一桩,都几十年了还提啥子嘛!”听我这样说,中年人笑得憨厚:“当然啦,人一辈子都要记得别人的恩情啊。”边说边把筲箕塞到我手里。

太阳当顶,鼎沸的人声散去,清洁工忙着保洁,山民们则揣着货币满足地离开。

夕阳西下,女儿和外孙女跨进家门,一桌带着泥土芳香的菜肴,还有我和老伴开心的笑容,迎接着风尘仆仆笑意盈盈的她们……

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