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家介绍
艺术指南
新闻动态
书画知识
汉东流韵(第62期)刘畅 | 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
来源: | 作者:重庆书画艺术网罗安会 | 发布时间: 2022-12-09 | 557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楼上楼下 电灯电话

文/刘 畅

住高楼、用手机、出行私家车……已成为而今中国一般家庭的标配。回望过去,看看而今,我感悟尤为深刻,思绪良多……

1979年9月,我才15岁,就读四川合江县望龙中学。在首次作文时,我突发奇想,要以瑰丽的语言期盼我未来的幸福生活,将“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”做成响亮的标题,以此承载我的激情与畅梦想。

我始料不及的是我的作文居然成为课堂上的范文,出生于东北、刚刚摘去右派帽子的语文老师洪雯以标准的普通话朗读我的作文时,全班同学“齐刷刷”射来佩服的目光。正当我飘飘然之际,洪老师却以怪嗔的语气点评说,“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,可能吗?那是神话!”教室里瞬间爆出的满堂哄笑,将我从峰巅抛入谷底。

在当时食不果腹,人们张扬着一张菜色脸的年代,“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”无异于新天方夜谭,我一时成为班上同学痴人说梦的笑柄。当夜,我双手叉腰仰望星空,加速涌动着澎湃的热浪,将“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”作为人生最宏伟的目标追求。

1981年7月,我高中毕业告别老家的茅草房,走进了朱沱区涨谷乡最边远的改良村小。村小三间教室,三名教师,而我就在一间七、八平方米的土泥巴地面的黑屋子吃喝拉撒睡——这,就是我的“家”。

村小距离合江县白沙镇地界仅仅一公里,孤零零立于山巅。只要一刮大风,瓦片便“呜呜”作响,我却把它当成嘹亮的号角,人生旅程就从这里高调出发。

在改良村小瓦盖房里的的煤油灯下,我写出了第一件表扬稿,居然在涨谷乡广播站播了三天,着实让我“网红”了一把,硬生生把我拽进了业余舞文弄墨的行列,让我而今欲罢不能;在瓦盖房教室里,我笨鸟先飞,飞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,教的毕业班居然有12名学生(涨谷乡改新村小考取16名)直接考取了永川县直属的永12中学初中一年级,我还获得了24元奖金(我当时每月收入36.5元),两所村小刷新了历史纪录,改写了涨谷村小学生无人考取县直属中学的历史,喜讯把爸爸、妈妈的眼睛笑成了豌豆角,妈妈偶尔还大言不惭使劲表扬我,把生产队的贫下中农羡慕得够呛。

在这闭塞的山乡,在这生机勃勃的瓦盖教室里,学生长高我长大,我活在自己的快乐和自信里,倾情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。

从古人的钻木取火,到我点菜油灯、煤油灯,再到用电灯,不断变化的风景里蕴藏着我生活中更新迭代的故事。1987年10月,我任教的涨谷初中“啼嗒”一声拉亮了电灯,一到晚上,学校四处灯火通明,瓦盖房子立刻有了几份暖意。

时隔7年后,我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春,调到了二郎山初中任教,朱沱街上不断长高的大楼让我想入非非——1994年8月,我东补西凑,挤干了我七大姑、八大姨荷包里的角角钱,一把鼻子一把泪掏空了爸爸、妈妈存在瓦罐里的养老金,大大咧咧玩了一把超前消费,在朱沱街上购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商品房。我从当时还处于集体贫困的教师群体中脱颖而出,客串了一回“大户人家”。

有了楼房和电灯,还差电话呀!经过一家三口不断的拉紧裤腰带,1995年12月,我缴纳了1300元电话初装费,安装了一台座机电话。只见安装人员一番忙碌后,一根白色电话线从我居室闪亮飞出,它情牵东南西北,我分明感觉到了一个新时代正向我破浪而来,却直接把老婆、孩子饥饿成了电线杆。

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,我迫不及待把首个“显摆”电话直接打给了洪老师,“洪老师,我用家里的电话给您打电话问安来了!” “你有了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,理想实现了!”洪老师没有老年痴呆,居然还记得的“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”,一句应景的赞美让我瞬间准备找不着白,只觉得幸福感扑面而来,陡然包裹了我的全身。

我清楚记得那天,鬼使神差般,竟然把“家里的电话”几个字作了强调,拔高成了重音!我当即有了一种愉快的“报复”感……

幸福是奋斗出来的。我生活品质的变化仅仅是中国腾飞的一个缩影,生动形象诠释了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。

穿越时空隧道,“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”早已湮灭在历史云烟里,而今的“中国制造”和“中国奇迹”让国人的生活品质实现了时时新、日日变。我40年前曾工作过村小已成为当地靓丽的建筑,在朝阳下放射出斑斓色彩。

洪雯老师已去世20多年,值得告慰她的是,这些年来,我满怀豪迈之情奔走于繁花似锦的教育之路上,在实现了“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”的初级阶段后,随着工资收入的年年攀升,住房和通讯工具在一而再、再而三的变化中不断提档升级,并有了私家车,有了……

40余年改革开发,煌煌中华万里春。滋养中国人生命的中国黄土地孕育出一个强盛的新时代。回眸我所经历的“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”的时代变迁和发展岁月,承载的精神内涵无比鲜活,让我真切捕捉到了希望,感受到了力量,情不自禁发出 40余年斗转星移的感慨。

岁月如歌,九州芳华。民族复兴的力量在不断凝聚,看中国广袤大地,锦绣蓝图徐徐铺展,势不可挡的中国速度,许多激昂的故事不断演绎着中国最动人的奔跑姿态,有一句话从此萦绕我心间,那便是——此生无悔入华夏,来世仍做中国人!


【作者简介】刘畅,四川合江人。现供职于永川区教委,《永川教育》杂志编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