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家介绍
艺术指南
新闻动态
书画知识
夜宿吊脚楼
来源: | 作者:重庆书画艺术网罗安会 | 发布时间: 2024-06-04 | 32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吊脚楼

文/罗安会

吊脚楼,旧时山城的独特建筑。吊脚楼多位于悬崖间,层层叠叠,蔚为壮观。

1970年春,知青小黄到江津县(今江津区)朱沱公社下乡,和我一个生产队。队长安排我俩住一屋,同住同吃同劳动。小黄来自市区,对生产生活都不习惯,我是当地知青,长他两岁,像兄长一样照顾他。

第二年中秋节,小黄邀请我到他家做客。我很高兴。重庆市区啥样?我没去过,只知道很大,人多车多房子多,有电影院、剧院、文化宫、公园、动物园、百货大楼,吃穿住行一应俱全。我怀着好奇心,同小黄从朱沱上船,整整坐了6个小时,在夕阳余晖下到了望龙门长航码头。

江边人来人往,叫卖声不断,岸边吊脚楼沿江而建,望不到尽头。“这不是和朱沱古镇差不多吗?”我心里暗想。

我背着送给小黄家的鸡蛋,随他乘江边缆车上行。坡陡,缆车很平缓,每人3分钱,大约3分钟就到了解放东路。

解放东是下半城的主街,沿江而建,马路宽阔,汽车、客车、黄包车、自行车川流不息,路边人来人往。街边一侧,一栋栋吊脚楼像积木屹立在悬崖峭壁上。我小声问小黄:“城里还有那么多吊脚楼,住着安全吗?”小黄笑道:“住吊脚楼别有一番情趣,你住一晚就知道了。”

往左拐进入了一小巷,没走多远就跨进了一个小院。院子里很热闹,此时家家户户都在做晚饭。十多户居民在自家门口的灶台前做饭,柴烟、煤烟、油烟扑面而来,呛得我咳起来。切菜声、炒菜声、交谈声,锅盆碗盏声不绝于耳,组成了厨房交响曲。

小黄的父亲热情地把我迎进家门。小黄家六口人,住一室一厅约50平方米,显得有些拥挤,室内三张高低床、一张饭桌、一个衣柜,写字台上堆满书籍和杂物。

这天是中秋节,小黄的妈妈炒了一盘回锅肉、三盘小菜,另外还有一碗番茄蛋汤、一盘月饼,这在当时可是丰盛的大餐了。小黄全家把我当成稀客,黄妈不断给我夹菜,我都吃撑了。

天色渐渐暗下来,小黄和弟弟带我去朝天门看大轮船。一路街灯如白昼,街上人来人往,悬崖峭壁上的吊脚楼闪着微弱的灯光,忽隐忽现。小黄指着左边崖石上的吊脚楼说:“今晚我俩就睡那屋!”

朝天门灯光璀璨,霓虹闪烁。江边趸船上,好多人手提行李上船。小黄指着江边的大轮船说:“那船是去武汉、上海的;中小轮船到泸州和贵州赤水;去嘉陵江、乌江的船只,等待天亮启航。”

晚上9点过,我们乘公交车回家。洗漱完毕,小黄带着我,从一条弯曲小径爬到悬崖边,沿一条木桥到了吊脚楼。吊脚楼悬空而立,依山而建,低矮的房屋十分狭窄。小黄说这吊脚楼是他舅舅家,舅舅外出不回来,我俩各住一间。

夜深了,我推窗而望,月亮高悬,远山朦胧,江面上的船只在光影中穿梭,江水缓缓向东流淌……第二天清晨,太阳升起,染红江面。凭栏远望,江面上船只来来往往,北岸楼房错落有致,鳞次栉比,青山碧水如山水画卷。

早饭很简单,一人一碗麻辣面。饭后,小黄带我去解放碑看看。我俩不知不觉来到十八梯。十八梯是下半城连通主城的主要通道,可通较场口。小黄像导游一样给我讲述十八梯的历史。

不一会儿,我向往已久的解放碑到了。四周高楼耸立,人头攒动,我第一次乘电梯到了三八商店,里面商品琳琅满目。这里繁华而热闹,我生怕走丢,与小黄形影不离。

中午,肚子饿了,我俩在新华路吃了又香又辣的重庆小面。下午,我们在和平电影院看了电影《兵临城下》……就这样,我俩在解放碑一带逛到日落才回家。

夜幕低垂,我俩又回到吊脚楼。刚坐下,天气骤变,乌云滚滚,雷声隆隆,大风刮起。吊脚楼被风吹得摇摇晃晃,我生怕被大风掀翻。小黄安慰道:“不怕,这房子可是经过无数风雨考验的。”

大雨滂沱。小黄关上电灯,说“以免被雷电击中”,其实他比我还怕。一个小时后风停雨住。我俩倒头睡了。入睡不久,我要拉肚子,喊小黄陪我上厕所。我俩在昏暗的街灯下快步向公厕走去……

时光飞逝,几十年一晃而过,重庆母城已蝶变。昔日吊脚楼聚集的十八梯、洪崖洞早已变了模样:如今十八梯是集自然景观、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于一体的旅游胜地;洪崖洞成为4A级旅游景区、全国知名景点,被媒体称为“天空之城”“中华悬崖城”。夜宿吊脚楼的经历,成为我的记忆。

(作者系重庆市江津区作协副主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