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安会
山那边的洪洞村,被大山阻隔,有两个生产队的山民,开门见山,出门爬山,进门谈山,这就是30多年前洪洞人的生活写照。
一
洪洞村位于江津四面山镇西部飞龙河中段,险峻的梧桐山将全村一分为二,山那边两个队称小洪洞,山这边六个队称大洪洞。这儿崇山峻岭,森林茂密,木材和山珍等土特产丰富,不过和村民种植的玉米、红苕、洋芋一样,因交通不便,都运不出去。梧桐山直线距离虽不足一公里,但山民翻山绕道却要走二十多里山路,翻山要沿悬崖峭壁爬行,曾有山民跌崖而亡。
1987年夏天,江津县作出决定:对四面山的森林资源以“保护、利用、开发、管理”的八字方针,走林副业、多种经营、旅游发展之路。县里很快在四面山头道河建立一个镇,选派余泳海担任镇委书记,杜德祥任镇长。
一天,洪洞村山民跑到镇上找到余书记说:“我是洪洞村山7队的生产队长秦治权,村民自愿投工投劳,修公路打隧道,让山民走出大山。”余书记大腿一拍说:“好啊,政府支持,去组织好山民,说干就干!”很快,镇上成立洪洞隧道公路工程指挥部。
在困难条件下,洪洞人用钢钎、铁锤打炮眼,像“愚公”一样打隧道、修公路。听到此消息,当时是通讯员的我带着摄像机,随指挥部人员来到了小洪洞。秦队长安排我吃住在山民家中,山里人朴实、热情,待人诚恳,把我当稀客来招待。
工程指挥部设在村里,任命生产队长秦治权为施工总队队长。他们白天同山民一起挖路基、抬石头,夜晚找社员商谈解决施工队进场、山民出勤、公路占地、集体林地补偿等问题,得到大家的支持。
现场,感人场景出现了……秦治权打开布口袋,捐出自己办木材厂的7万元存款,那时,全村年收入不过2万多元;81岁的秦婆婆捐出1200元养老钱;山民谭绍海捐出700元;7队和8队的山民现场捐款:一块、五角、一角、5分,共7000余元……此时,余书记和镇长分别捐300元,还带来镇上干部们捐的2万多元,场景感人。
二
很快,四面山凤场施工队来到现场。搭建民工棚、食堂,就地取材,用竹木搭成大通铺,垫上谷草、草席,人挨人睡觉。夏天,二十多人睡在大通铺上,蚊子多,汗味、烟味在屋内弥漫开来,梦呓声、鼾声此起彼伏;冬天,白雪皑皑,天寒地冻,不少民工衣着单薄,打着光脚板出工。
隧道分别从两端同时开挖,总长273米、洞高5米、洞宽6.4米,工程造价预算40多万元。施工队长张忠益干起事来有一股牛劲,他带的20多人修过桥、挖过洞,但没干过这么大的工程,但他们信心百倍。开工后,镇领导分别带领10名工作人员,自带铺盖、日用品,扎根洪洞村开展工作;秦治权八方奔走筹集资金,借款、贷款20多万元,为工程注入了动力。
1989年的夏天,一声炮响,坚硬的岩石被炸碎,由此拉开了工程序幕。
洪洞村的人马从四面八方,汇集到梧桐山的两边。山这边,公路从水口寺交叉口修一条2.5公里的山村公路,接通隧道。
修路,涌现出了祖孙、婆媳、夫妻齐上阵的感人场面。山中传来叮叮当当的敲击声,山民们一锤一凿一锄地在修建连接水口寺的公路,进展顺利。
八月深秋,高山上清风吹拂,凉意浓浓。为抓进度,秦治权租来了柴油发电机,供电钻掘洞和照明。洪洞村十多个壮汉吼着号子,轮换着抬一台发电机上山发电。
隧道内,24小时作业不停,电钻“突突突”地转动起来。工程兵出身的秦礼华,每天来回2.5公里,要挑十多担水,满足柴油机发电用水;秦治泽坚守在简易窝棚里操作柴油机,有一次顶班五天五夜,人被油烟熏成“黑鬼”;洞内施工员小何,被落石砸中头部,在医院缝了4针,伤口包扎后,仍手提电钻不停地钻呀钻……
三
被称为“小诸葛”的邹鸿光侃侃而谈,梧桐山海拔1200多米,坡度超过70度,运送隧道工程的物料:炸药18吨、钢轨7吨、水泥15吨、柴油5吨、木材15立方米,河沙、石子各30吨,这些工作都要洪洞人来完成。
杜德祥在他的战报上有一组数据:经过307天昼夜奋战,投工19500个,开挖尖石12000方,安砌条石1428方,砌堡坎1100米,建造涵洞17个、木桥2座,没花国家一分钱,打通了洪洞隧道。
1990年劳动节这天,洪洞村锣鼓喧天鞭炮齐鸣,洪洞隧道与全长2.5公里的水朝公路正式通车。庆典仪式简单而又隆重,余泳海书记致辞:“今天,大山深处,山那边和山这边的山民,在短时间内,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……”
光阴荏苒,日月如梭。江津四面山在2015年被建成5A级风景区。洪洞村也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,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(村)。
前不久,我邀约当年参加过洪洞建设的退休人员,再次走进洪洞村,寻找当年的印记。洪洞村一切都变了,从闭塞的大山旮旯走向开放,成为旅游景区的核心景点。放眼望去,远山近水、农家小院相映生辉,山村别墅掩映在绿树花丛中,构成一幅林海画卷。
年轻的村支书小李说:“洪洞精神让村民同心、村社联动,让大家过上同城里人一样的新生活。”
(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