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家介绍
艺术指南
新闻动态
书画知识
惬意的亲水生活
来源: | 作者:重庆书画艺术网罗安会 | 发布时间: 2022-10-08 | 596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亲水,是人类的本性、是人性的自然。亲水生活,带给我的是愜意与幸福。


当我离开斑竹巷那仅有一方天井的大杂院,就把新家安在了江津滨江大道最热闹的路段,开始了梦寐以求的亲水生活。


清晨,推窗而望,长江北岸青山连绵;东边日出霞光红满天;西边大桥上车流不断。春夏秋冬、日月昏晨交替的景致,好似变幻纷呈水墨画。


临江而居以来,日子变得温润而惬意。


楼下的滨江公园四季常绿,黄葛兰、银杏、桂花、雪松、垂柳、菊花、腊梅、青竹数十种花木,散发出混合的清香。花木丛中打太极拳的老人,气定神闲;健身散步的市民,悠然自得。有朋自远方来,我便会情不自禁地带他们在滨江大道上走走逛逛,体验一番我的亲水生活。夜幕降临,江上清风拂面而来,餐馆酒楼霓虹闪烁,江边彩灯天水一色。文体广场、桥南公园、时代广场华灯齐放,大妈们的坝坝舞,老人们的乐队歌声此起彼伏。元帅广场多姿多彩的音乐喷泉随着声光节奏,跳跃起伏,魔术般变幻着水柱造型,令人感悟,生活不只是平淡,还有诗意。


站在十多层高楼阳台,俯瞰江水悠悠向东流淌;这条似幻似梦的滨江大道,让我思绪万千……


那年,我下乡插队8年后返城。当木船划到江津通泰门码头,靠岸之处,一片卵石沙滩,抬眼望去,长长石梯坎尽头是歪歪斜斜的吊脚楼,岸上全是低矮的青瓦板房,破破烂烂,仿佛一座千年不变的古代郡县。


轮渡码头停泊着各式各样的船只,渡船、货船、煤船、粪船、渔船……都纷纷支个跳板到岸边,杂乱无序,板车挑夫在荒滩沙石上来来回回吃力地搬运货物。江滩河坝到处都是鹅卵石沙坑,家家户户的年轻壮劳力在这些坑里筛石子,由于“三线建设”从东北、上海迁来很多大厂,建厂造屋只能就地取材,于是筛石子变成了江津人的一项生计。印象最深的是,那时候常常粮食紧缺,居民虽有定量口粮,但细粮和粗粮需要搭配供应,因此江边码头的粮船一到,全城男女老少都挑着扁担、背着箩筐地到江边排队挑红苕……


岁月凝滞。潮涨,江水漫上江岸,潮落,卵石泥沙裸露。


那时江边没有路,只有沙石和生活垃圾,浑浊的污水、粪水从通泰门、北固门、东门、大西门的下水道直排江中,臭气熏天。


特大洪水袭击江津那年,江水倒灌进城,低洼地带一片汪洋,全城损失惨重。有民谣曰:“江津城,地势洼,五月六月要搬家,七八九月抗洪水,十月修补安新家。”


1989年枯水季节到来,江津打响了治理长江河岸的“人民战争”,通泰门至东门一公里多的江滩上,场面壮观,令人振奋。


当时我辞职下海经商,创办了一家电视摄像服务部。在那些激情的日子里,我将镜头对准了数千民工奋战在修筑大堤的感人场景,对准江水上涨时抢险的领导、市民群众;对准了顶风冒雨将救援设备转移到安全地带的青年突击队队员们,对准了民工吃住在工棚里的艰苦生活以及市民主动捐款出力的场景……这些鲜活的镜头和画面让人感动落泪,被江津电视台制作成专题片播出,我竟意外荣获了“滨江工程建设先进个人”的称号。接过奖状那一刻,我激动地流下热泪。


在我的记忆里,江津滨江大道的“蝶变”,从此开始。


最早的滨江大道只有1.2公里左右,1994年竣工。


到2000年,滨江大道向西延伸了3.7公里,连通刚建成的江津长江公路大桥,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同步开展。


滨江大道两旁绿化带开始处处花团锦簇,优雅怡人,崭新的江景楼群拔地而起,鳞次栉比。我伺机而动,赶紧在黄金地段陆续开了文化茶楼、酒楼、书画展馆,茶客、食客、休闲客络绎不绝。为了兼顾生意和家庭,后来我在附近购置了一套江景房,从此阔别潮湿阴暗的老屋,每夜江风伴我入眠。


此后,江津跨过长江再建新城,一江两岸,同城发展。三年光景下来,滨江大道继续向东延伸了5公里至贾坝沱。


转眼间,又一个10年过去,滨江大道鼎山至支坪段再延长10公里,由贾坝沱延伸至支坪镇。最终,整个江津滨江路长近20公里。


再后来,一江两岸同城发展,一条几江长江大桥飞架南北,连通了重庆外环高速,江跳线成功开通,市民出行更便捷。目前江津要津的水码头,又连通了出海通道,同世界紧紧相拥。


从楼房破旧、垃圾成堆、污水横流、洪水肆虐的烂河滩,到如今花红柳绿、美丽如画的“十里长堤、十里画廊”,江津滨江大道,一条因防洪而诞生的滨江路,如今已成为一条亲水的城市观光大道。


一路鲜花,给人养眼。一路历史, 让人流连。